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31

中经文化产业:我们一直都说,中国是文明古国,有5000年历史。然而,在国际学术界,对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在相当长时间里,既缺乏资料,也缺乏系统的认识。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开展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并于2016年完成4个阶段的研究工作。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获得的考古资料证实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还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结局的形成有了总体认识


今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文物局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有关情况。


▲ 发布会现场 中国网 张若梦/摄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提出


发布会上,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首先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相关情况。


▲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相关情况 中国网 张若梦/摄


关强表示,文明起源与国家产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事件之一。关于文明起源,国际学术界很早就开始关注,提出许多观点和理论,但对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在相当长时间里,既缺乏资料,也缺乏系统的认识。


自上世纪20年代起,重建中国上古史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考古学肩上。从上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逐步积累到了一定程度,逐步具备了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展开系统研究的条件。进入80年代以来的中国田野考古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促进了考古学科有关中华文明问题的提出。随着最新的自然科学技术不断被被引入,形成了以考古调查发掘为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多学科交叉揭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共识。


在这个大背景下,


2001年,“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被正式提出,简称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2001-2003年,实施了探源工程预研究。


2004-2015年,探源工程由科技部批复,国家文物局负责组织,依托“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已实施4个阶段的研究工作,


2016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4期完成结项。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内涵


关强表示,“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调查发掘为获取相关资料的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


探源工程实施期间,调动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各项学术资源,融合了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深度发掘了不同学科的潜力。国家文物局与科技部一起,通过下述创新组织管理方式,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一是建立了探源工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科技部、文物局、教育部、财政部、广电总局、中科院、社科院与中国科协等8个部门和单位组成,从管理层面,探索多学科、多部门联动的学术研究管理机制。


二是成立了专家委员会,由严文明、李伯谦、朱凤瀚等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委员,在学术层面,为探源工程的顶层设计提供咨询,把握探源工程的研究方向。


三是设立了项目执行组和秘书处,强化探源工程的组织协调机制。项目下设的各课题实行双组长负责制,由考古学和自然科学的学者共同牵头,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四是项目引入了第三方评估咨询机制,发挥外部机构的监督、咨询作用,保证探源工程顺利推进。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


据关强介绍,探源工程研究团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牵头,联合国内近7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考古研究机构参与。目前,累计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其中以外文或发表在国外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近400篇),出版专著80余部,培养博硕士研究生及博士后200余人,实现了预先设定的多项目标,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多学科联合研究古代社会的道路。


截至目前,探源工程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首先,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


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认为,


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


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


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其次,丰富了对人类文明起源的认知。


基于90年来中国田野考古学成果的科学总结,经过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探源工程研究团队从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和强制性权力等方面,提出了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突出特征。


第三,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了总体认识。


探源工程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探源研究表明,多元一体文化现象背后的各地方社会,在其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在各自的环境基础、经济内容、社会运作机制以及宗教和社会意识等方面,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别,呈现出多元格局,并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个多元一体的过程。


▲ 资料图:二里头文化早期城址。 中新社发 王中举 摄


中华文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的影响。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并改造生发出崭新的面貌。


中华文明在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兼容革新能力,成为了其长期生长的起点,从中孕育出的共同文化积淀、心理认同、礼制传统,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

 

中华文化5000年的证据


在这次“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实证了中华文明上下5000余年,那么,有哪些具体的证据呢?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 中国网张若梦/摄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做了解答。


王巍表示,在中华文明探源实施的十几年里,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在几个重要的、距今5500—3500的都邑性遗址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这些遗址是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陕西神木的石峁遗址,还有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除了大规模发掘之外,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为: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陕西神木的石峁遗址,还有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


首先是位于浙江北部的良渚遗址是修建于大约5000年前,这个遗址是在沼泽上修建的,为了防止北边山洪对城的侵害,在修建之前先动员人力修了一个长3.5公里,宽度10几米的巨型水坝,或叫水利工程。据水利专家研究,这个水坝除了具有防洪的功能外,因为有高坝、低坝,还有的是根据不同水位蓄水灌溉,是一个水利工程。后来,在作为城的中心部位修建了一个630米长,450米宽,高10几米的大型土台,这个土方量大约200多万立方米,都是用草包泥从别的地方运来修建的,在这个高台上是高等级建筑,面积在200、300,最高到90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


围绕这个高台又修建了长1900米、宽1700米的大型城址,大约300万平方米。城墙宽、墙基宽都是40米-60米。由于在沼泽上,先要从别的地方运来大量石块作为基础,然后从别的地方运来黄土进行修建。我们最新发现表明,在内城外面又有一个更大的,大约2600米长,宽更大规模的城址。这样总的工程量,据初步估算是1200万立方米。据初步估算,这样的工程量如果动用1万个劳动力也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能组织这么大规模的人力,来进行这么大规模的工程,如果仅仅是一个部落或者一个联盟是不可想象的,应该是动员了相当广阔地方的人力。


除了高等级的宫殿之外,高等级的墓葬也在祭坛上修建。一个墓里往往有上百件随葬品,尤其是有制作精良的玉琮玉璧这样和宗教有关的玉器,和制作非常精致的武器——玉钺,甚至有的短柄钺上下还有玉质装饰,显然是军事指挥权利的象征。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阶级分化相当严重的社会,这是一个产生了权利、产生了王权的社会,所以我们认为,应该以这个为代表,在长江下游地区,距今5000年已经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


另外是在中原地区,比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分别发现了面积在280万乃至40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这些城址内社会分化严重,高等级的建筑周围有高高的围墙围绕。像石峁高等级的建筑区皇城台城墙高达9米,军事防御色彩浓厚,高等级建筑中不仅规模大,而且制作非常精致。陶寺的宫殿还有可能用了陶制的建筑材料,相当于后世的瓦之类。这一时期,墓葬当中反映的阶级分化非常明显,小墓一无所有,或者仅有一两件武器,或者是陶器;但是大型墓葬,随葬上百件随葬品,不仅制作精美,而且有表明等级身份的。比如在陶寺,大型墓葬随葬陶鼓、石磬、龙盘,尤其是直径60公分左右的龙盘,每个大墓有一件;还有表明等级身份的军事指挥权利的钺,沿墙摆放一排,表明权利的构成已经相当的严密,而且形成了一整套等级的制度。


像这样的社会,显然不再是原来我们认为的部落联盟,应该已经进入到国家阶段。而且,陶寺遗址发现了冶金术应用的实例,发现了最早的空腔铜器,能够确定为文字的材料。虽然只是少数人拥有,但是说明这些先进因素已经在当时被使用。所以我们觉得,中原地区在这个时期已经进入到初级文明的阶段。所以我们说,依据这几个巨型的城址,以及他们稳定的控制范围,他们之间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我们觉得当时的社会整体上虽然还没有形成王朝,但是应该进入到王朝之前的古国文明的阶段。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距今5000年前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包括西辽河流域等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比较快的区域,已经率先进入到文明阶段。值得一说,最近,在中原地区我们发现了距今5200-5300年的大型遗址和高等级建筑,表明各个区域大约在同时期相继进入到初级文明的阶段。虽然他们表现的形式不一样,但是阶段性是比较一致的,这是我们一个初步的结论。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下一步工作


在谈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下一步工作时,关强表示,国家文物局将积极与科技部等部门协商,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后续研究工作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尽快完成指南的编制、发布,精心组织实施。并积极配合教育部和相关部门,加强成果整理与宣传。同时,继续对相关重要遗址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和有效保护,积极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力做好良渚等重要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准备工作,充分发挥古遗址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强还透露,国家文物局已经公布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还有若干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建设中,像良渚遗址就是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很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比如安阳殷墟、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今后我们将积极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


相关阅读

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北京

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吉林

集安高句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江苏

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浙江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河南

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四川

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陕西

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辽宁

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吉林

 渤海中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黑龙江

渤海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江西

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山东

曲阜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大运河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河南

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湖北

 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湖南

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广西

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重庆

钓鱼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新疆

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河北

元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浙江

大窑龙泉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安徽

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福建

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山东

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江西

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河南

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湖北

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湖南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陕西

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宁夏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您可能感兴趣的是

● 一介儒生的文化情结

● 6月底截止!2018年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开始申报

● 权威发布 | 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

● 国务院公布三地自贸试验区最新改革方案 多项涉文化和旅游领域



主编:成琪

来源:中经文化产业

编辑:邵希炜

投稿或合作邮箱:wenhua@ce.cn


微信公众号ID :cewenhu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